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功举办第一届增强现实AR产教融合微课程
发布日期:2025-09-23 浏览次数:10
2025年9月8日至12日,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功开设首届增强现实AR产教融合微课程。本次活动由国内AR领域领军企业“视+AR”团队领衔授课,学院专业教师与研究生助教共同参与指导,共有18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完成高强度学习与实践任务。课程以“理论结合实践、创新驱动应用”为主线,全面提升了学生在空间计算、Unity开发、SDK使用与AR应用实现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企业专家深入授课,解读前沿技术趋势
微课程首日,视+AR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兼COO涂意围绕“元宇宙与空间计算技术”做主题报告。他从互联网演进历程切入,系统阐释了元宇宙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形态的核心特征与发展趋势,并指出空间计算是实现虚实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的关键技术支撑。涂意重点介绍了EasyAR Mega空间计算平台的整体架构与典型应用场景。该平台不仅提供高精度地图构建、大规模环境感知、实时定位与动态跟踪等核心能力,还广泛服务于工业制造、文化展览、智慧零售等领域。他举例提到,基于EasyAR Mega开发的应用可帮助工程师在设备上实时查看参数与操作指引,或在博物馆实现文物“数字复活”,增强观众互动体验。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涂意还指导学生完成平台账号注册与环境配置,为后续开发实践奠定基础。
实地参观激发学习热情,亲身体验AR实际应用
为增强学生对技术实际落地的感知,课程组织学生赴上海大学工业巡检实验室进行实地教学。在卢芳芳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亲眼目睹AR技术如何赋能工业运维流程。实验室研究人员演示了基于AR眼镜的设备巡检与操作辅助系统,信息实时叠加于真实场景中,实现“所见即所得”的交互效果。通过亲身体验,同学们对EasyAR Mega提出的“赋能千行百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对后续开发环节充满期待。从采集到开发,实战闭环锤炼技术能力。
视+AR高级工程师褚新浩围绕Unity集成开发与SDK使用展开教学,重点讲解如何实现虚拟对象与物理空间的精准对齐,以及动画嵌入、交互逻辑编写、场景调试等关键技术。他不仅传授操作方法,更深入解析设计原理,帮助同学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环节中,同学们分组完成从空间数据采集、地图构建到应用开发的全流程实战任务。助教李龙威首先带领学生对校园多个场景进行系统化扫描与数据采集,强调特征点捕捉与数据规范上传的重要性。采集所得数据经云端处理后生成高精度“数字孪生”地图,成为AR应用开发的底层基础。
项目成果丰硕,多维度评审表彰优秀
在专家一对一指导下,各小组基于自建数字地图开发AR应用,将创意逐步转化为可视化的交互作品。课程最后一天举行项目路演与评审会。各小组从设计理念、实现路径、团队协作及难点突破等角度进行系统汇报,展示包括校园导览、设备仿真操作、历史场景复原等多类AR应用。由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组成的评审团,从创新性、完成度、实用性与表达效果等维度进行综合评议,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本次微课程是计算机学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学院近年来着力构建“微专业、微订单、微课程”三微联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强调教育与产业同频、内容与技术同步、能力与职业发展同向。本届AR微课程实现企业全程参与教学与指导,真正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同类课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学院也借此拓展在人工智能、元宇宙、空间计算等前沿领域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开放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布局模块化课程群,持续提升能源电力领域数智化人才的培养质量。
计算机学院 卢芳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