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界研学探新知,人体电网悟生命— 2024052班开展“人体电网:电网中的生命算法”研学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2025-10-17 浏览次数:10
为促进学生深化科技伦理与生命责任的关联,2025年7月至9月,计算机学院2024052班以“人体电网:电网中的生命算法”为主题,开展了一场跨学科、多实践的研学实践活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将电力系统知识与人体生命节律深度融合,让同学们在探索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筑牢“科技服务生命”的责任意识。
本次研学聚焦“生命教育”核心方向,创新性提出“人体微型电网”模型,将人体节律紊乱类比为电力系统故障,引导学生用计算机技术与电力逻辑破解生命健康管理难题。活动精心设计“双系统认知”“伦理思辨”“实践赋能”三大阶段,围绕三大“接口”展开核心内容:从“心跳曲线与负荷曲线”的双系统认知,到“电力与生命系统共通逻辑”的伦理思辨,再到“Java编程联结生命与电力”的实践赋能,形成“理论—实践—伦理—责任”的完整教育闭环。
活动中,同学们化身“跨领域探索者”,在多维度实践中解锁新知。数据采集阶段,大家用智能手环记录心率、睡眠等生命指标,对比健康与熬夜人群代谢差异;同时查阅国家电网技术资料,梳理电网调频、储能等关键参数,通过Excel、Origin绘制“人体指标—电力参数”对比折线图,直观呈现“代谢率波动≈电网负荷曲线”“深睡眠≈储能电池”等类比逻辑。编程实践环节,围绕“医院供电零中断”场景,同学们运用Java编写模拟程序,实现“市电—UPS—柴发”智能切换与医疗设备优先级控制,让“生命至上”理念融入代码逻辑。此外,“电力术语-Java语法”跨界游戏、“智能电表数据隐私”辩论赛、国家电网专家访谈等特色环节,更让研学过程趣味与深度兼具。
结营汇报时,各小组成果丰硕:有的呈现“人体节律-电力系统”对比体系,明确褪黑素与电网调频信号、心率变异性与电网频率波动的关联机制;有的展示可运行的医院供电模拟程序,演示毫秒级电源切换效果;还有的提出“智能手环联动照明”优化方案,设计“四段式色温调节”策略适配不同睡眠阶段。同学们还共同发布《规律作息倡议书》,将研学收获转化为健康生活与科技服务的实际行动。
未来,2024052班将持续推进研学成果转化,计划把“电力术语游戏”“医院供电程序”等素材用于校园科普,让“人体电网”的探索成果惠及更多人,助力同学们成长为懂技术、有温度的计算机人才。
计算机学院 宋钰 供稿
2025年10月12日